聽說 聽海湧 台劇 造成公視被砍預算,請依照搜尋結果詳細說明聽海湧爭議是什麼?

 

 


 

 

《聽海湧》是由公共電視製作的時代劇,播出後引發多起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歷史扭曲與侵權指控

有文史工作者批評該劇對日據時代戰俘監視員的生活描述存在虛構成分,稱其「瞎編」。此外,報導文學作家李展平指控該劇嚴重扭曲歷史,污衊當時的領事卓還來,將其描繪成打小報告的小混混,與史實不符。李展平強調,卓還來是中華民國派駐北婆羅洲的領事,擁有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和倫敦大學經濟博士學位,因拒絕投降而被日軍斬首。針對這些質疑,公視表示,《聽海湧》中的所有人物皆為虛構,並非針對單一著作或特定人物進行改編。

2. 預算追加與程序爭議

該劇在拍攝完成後,向公視申請追加預算1700萬元,最終獲得1500萬元的批准。此舉引發部分董事質疑,認為這是「先斬後奏」,程序上存在問題。公視前董事徐瑞希批評此舉不當,認為應該在拍攝前就報告預算,而非事後要求追加。此外,追加預算的說明文件僅約1000字,被質疑過於簡略,缺乏詳細數據支持。

3. 政治干預與預算刪減

因《聽海湧》引發的爭議,部分立法委員對公視提出批評,認為該劇竄改歷史、毀人名節,並提案刪除公視全部預算共23億元。此舉引發社會輿論譁然,有人擔心這種行為可能影響媒體的獨立性,甚至被視為回到戒嚴時期的作法。

綜上所述,《聽海湧》在播出後因歷史描寫、預算程序以及引發的政治風波,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

 

 

 


 

 

公視究竟應該站在執政黨的立場還是中立的立場?

 

 

 


 

 

 

 

公共電視應該堅持 中立立場,而非站在任何政黨的立場。以下是理由和期望:

1. 公視的核心使命

公共電視的存在旨在提供高品質且不偏不倚的資訊,確保多元聲音能被廣泛呈現。它應該是:

  • 公民資訊的來源,追求真相與事實。
  • 平衡多元意見的平台,避免傾向特定政治勢力。

2. 保持媒體的公信力

當公視站在中立立場,能更有效地維護其公信力。如果偏向執政黨或其他特定勢力,將使觀眾對其可信度產生懷疑,最終損害其公共服務的價值。

3. 民主社會的媒體責任

在民主社會中,媒體的角色是監督權力,無論執政或在野,都應接受公平監督。如果公視偏向執政黨,會失去對權力的制衡作用,進一步損害社會民主健康。

4. 財務來源與政治壓力

雖然公視的經費多來自政府預算,但這不意味著它應成為執政黨的傳聲筒。應建立獨立透明的監督機制,防止政治干預,確保經費的使用符合公共利益,而非政治需求。

5. 國際經驗的啟示

許多國家的公共媒體(如英國的 BBC)以保持政治中立著稱,透過法律和制度保障其編輯自主權,避免成為執政黨或其他勢力的工具。

結論

公共電視應以 中立、獨立、多元 為核心價值,堅持服務全體公民的利益,避免任何政黨操控,這不僅是對公共資金的尊重,也是對民主社會的責任。